实践报告范文

暑假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范文之汝瓷的历史进程调查报告

范文词典 fanwen.cidiancn.com

阅读: 243

实践报告范文:暑假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范文之汝瓷的历史进程调查报告是由范文词典为您精心收集,希望这篇暑假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范文之汝瓷的历史进程调查报告范文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暑假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范文之汝瓷的历史进程调查报告的正文:

本文是一篇暑假社会实践论文格式范文,也是一篇关于汝瓷历史进程的调查报告,汝瓷作为宋五大窑之首,鼎盛于宋代,断代于元代。现今发掘的遗址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类,而现代汝窑发展已基本恢复天青色等釉色的工艺,其小规模手工作坊发展模式和生产现状值得我们

汝瓷的历史进程及生产现状调查

  摘要: 汝瓷作为宋五大窑之首,鼎盛于宋代,断代于元代。现今发掘的遗址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类,而现代汝窑发展已基本恢复天青色等釉色的工艺,其小规模手工作坊发展模式和生产现状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键词: 汝官窑 汝民窑 汝窑遗址 发展前景

  正文: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其地处汝州而得名。而汝瓷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被历代文物收藏家所赞美。国画大师李苦禅曾题"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由于汝瓷的烧制时代很短,其传世之物更"以稀为贵"。 此次社会调研,着意于了解汝瓷衍生历史,研究汝瓷所透露的中国先民智慧及其当今汝瓷发展的状态和走势,走访汝州博物馆、文化局、信息中心、张公巷遗址、汝瓷生产厂家等地,现将第一手资料总结,成文如下。

  一、汝瓷史话

  隋炀帝大业初,始建汝州。初唐鲁山段店窑创烧的"鲁山花瓷"和五代后创办的柴窑,为汝窑的创烧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瓷业更加昌盛繁荣。

  宋代的汝州,即现在的郏县、宝丰、鲁山、汝阳地区。在当时的汝州境内,形成了三大民窑群,即清凉寺至段店窑群、严和店窑群、大峪窑群。清凉寺至段店河沟两岸,窑场林立,至今民间流传"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近万贯"的说法。可想当时窑业之盛。到了北宋晚期宋微宗时,以定州瓷器有毛(边沿无釉,系毛边),统治者认为不堪用,则改用汝州青瓷器,使命汝州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汝瓷的烧造,有着各种传奇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玛瑙入釉"的传说。南宋人周辉《青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练退方许卖,近尤难得。"玛瑙含有有铁等着色元素,以玛瑙釉对汝瓷色泽有特殊作用。而汝州当地生产的玛瑙石为汝瓷御用品的烧制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出沙土或水中,多清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用玛瑙石作釉料这种新工艺,虽然成本较高,但却得到了宋皇宫统治者的赏识,故所传世的汝瓷,不仅稀少,而且其产品质量之精,或其釉色之美、及其工艺之精湛,使其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故当时为它的鼎盛期,也是汝窑的黄金时代。到了宋微宗政和年间,汝窑被北宋官窑所取代。1127年,北宋灭亡,汝瓷工艺断代。

  二、古代汝瓷的挖掘

  目前在全世界,保存完好的传世汝瓷仅有86件左右,在北京故宫有20多件,在台北故宫有21件,其余散落世界各地。因此,汝瓷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民间有说法为"家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在汝州市境内,共有汝瓷遗址41处,100余座。其中出土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被认定为全国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首。在汝州博物馆中现存的宋代的瓷釉以天青色为主,兼有天兰,葱绿,茶叶沫,月白色。施釉匀厚,釉表细腻润泽。而造型以产敞口碗,浅腹盘为主,直口盂少,常见的有匣体、垫饼、垫圈、支钉等。

  而现今所挖掘的民窑遗址,有东沟汝窑、杨窑汝窑、大泉汝窑、黄窑汝窑遗址等。就距县城东北29公里的大峪乡杨窑村出土的瓷器来看,其特征为瓷胎胎质较松,胎壁较厚,胎色淡灰;其釉色以天兰色为主,兰灰、月白色次之,釉面极不匀净。而造型以敛口碗、浅腹盘常见,圈足大,无釉外敞,内有一弦痕,始烧年代为元代。

  现在发掘的汝官窑遗址有宝丰清凉寺遗址。而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张公巷窑址对其究竟属官窑还是民窑还存在争议,尚未做最后定论。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遂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因张公巷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而其究竟属官窑还是民窑尚未做最后定论,故正在挖掘中的张公巷还未对外开放。在文物管理处同志的建议下,我们去走访了住在尚未挖掘的遗址上面的汝州市民,行走在旧式建筑所包围的街道上,能闻到扑面而来的古风气息,当我们向那些历经沧桑的老人们进行访谈时,他们无不畅所欲言,满怀深情地将那些有关于汝官窑发掘场景向我们栩栩如生地再现,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汝瓷的民间小故事。

  三、现代汝瓷的发展

  1952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的口号,因此汝窑得以恢复生产,"专业实验小组"成立,一代汝瓷人为其工艺的发展呕心沥血,在先后拿出100多个配方,试烧1000多次后,终于在1987年4月研制出了古汝瓷,1988年7月通过国家级鉴定。

  (一)走访汝瓷公司

  在孟玉松汝瓷公司展厅中陈列的汝瓷中,有古代经典官窑中胎薄质密的贯耳瓶、大方庄重的楚戟尊、莲花碗等,而民窑中的经典有栩栩如生的梅瓶等。那些做工精美的展品,渗透中艺术家们传承千年的汝瓷文化内蕴。与之相对的是具有时尚气息的现代立体感汝瓷,做工更加精美,以"昭君出塞"为代表,其创意折射出思维和灵感让人叹不绝口。

  为了和汝瓷"零距离接触",我们进入了汝瓷车间。

  用来做汝瓷的瓷土是灰黑色的,里面的黄色土块富含铁和铝等元素,手碰易碎。而加水打磨石块时的深海鹅卵石厚、密、硬,能够很好的使瓷土粉碎均匀。现代工艺的制作瓷器常用脱坯、拉坯、印坯、模具成型。从成型到风干,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根据瓷器的造型不同,有支烧和垫烧的区别,而支烧则形成了汝官窑特色的芝麻钉。

  在古代,汝瓷烧制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在现代,通过电脑的监控,每次约有百分之三四十成品出窑。

  (二)亲睹大师风采

  此次社会调研,我们还有幸对汝州市最权威的汝瓷专家朱文立老先生进行了访问,朱文立老先生拥有天青色汝瓷的专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世界权威的汝瓷大师。

  朱老先生是个亲切随和的人,他热情地为我们讲解汝瓷历史及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研究天青色汝瓷和寻找汝官窑遗址的辛苦历程。朱文立老先生自1976年以来,一直从事汝瓷研制工作,1987年研制成功了汝窑天青釉,1988年6月通过了轻工部鉴定,填补了我国"汝窑"这项空白,使断代人百年的汝官瓷再现于世,并载入《1992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被誉为"青瓷第一人"。他凭借"人活着总会有自己的信仰,有了这个信仰就能坚持下去"的精神,经历十年才艰辛找到了张公巷汝官窑遗址和文庙遗址并为其命名,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汝瓷现在的辉煌。

  四、现今汝瓷作为商业元素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汝瓷更加民间化、繁荣化,为适应社会需要而普遍实现小规模汝瓷作坊,目前共有30多家研制开发。汝瓷不仅作为民间馈赠佳品,更作为国礼为上海世博制作"中华尊"。 但是,就目前发展现状看来,汝瓷制作队伍仍未形成,市场需求仍未打开,汝瓷只是少数人的礼品,未成为民用品。

  汝州市前文化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陈新瑞伯伯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不仅谈到汝瓷在汝陶基础上的兴盛及由于历史动乱的原因造成的汝瓷工艺的失传断代,建国初期在周总理的号召下各界人士的努力对汝瓷的发掘与恢复;并且指出现代汝瓷在汝州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良性竞争造成的技术垄断和各种问题。他着重提出了汝瓷未来发展的两条走向:在生活中普及的平民化道路和物以稀为贵的贵族化道路。

  五、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细致的了解到汝瓷在这千年的社会沧桑剧变中起伏跌宕的发展历程,并且在触摸汝瓷的细致纹理中深深体会到汝瓷人精湛的工艺水平和他们为此倾尽毕生精力的传奇故事,在聆听现代汝瓷大师言传身教的言语中更是看到了他们对追求更高的工艺水平的不懈奋斗的精神,在此过程中,更加明白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大学生能拥有更多寻找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也真心希望汝瓷文化在现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之际能传承其美感与工艺,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滋养一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