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书范文

有关科技强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范文词典 fanwen.cidiancn.com

阅读: 236

通知书范文:有关科技强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是由范文词典为您精心收集,希望这篇有关科技强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范文可以给您带来帮助,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有关科技强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的正文: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市科技强市建设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时期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实施自主创新,以人为本,落实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和实现经济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为了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设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强市,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活动的通知》、《省科技强省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市市建设科技强市规划纲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机遇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机遇

1.加强自主创新的时代需求,为开展科技强市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主创新成为国际间、地区间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关键。国家和省市均将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有效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关键力量。我市地处连接杭金衢的交通枢纽,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交通西进”、“旅游西进”的加快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为我市加速融入大,突显出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同时为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和创业环境提供了机遇。

开展科技强市创建工作,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与外源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吸收与再创新等将成为市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应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行为。

2.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科技强市建设的主体内容。

期间,经济平均增幅较同期电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消耗增长,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递减,工、农业发展更多地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新产品开发、产业的核心技术的有效吸收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现代农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旅游资源开拓利用,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提升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要求市具有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科技强市建设中的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贡献等主体建设内容正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性内容。

3.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对加快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科技强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

市是以山区农村为主的县级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愈加突出,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但比较脆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足,瓶颈制约效应逐步显现,新安江又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源。环境与资源要求我市不允许发展资源依赖型和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业,针对我市主导产业中化工医药、建材、食品饮料等产业实际,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将会成为“”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发展模式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科技强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命题。

(二)现实基础

期间,全市经济、科技、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年,市实现生产总值98.7亿元,财政总收入10.9亿元。科技进步水平列全省49位,科技综合实力列全省53位。1997跨入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县(市),1998年进入省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

科技进步推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作用彰显。科技进步带动企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年间,全市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2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73项、市级132项、市本级407项。共获国家、省、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项,本市科技进步奖24项。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及其科技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化工医药、建材、冶金加工、轻工机械、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电子仪表、食品饮料、现代农业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了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1.科技资源加速积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企业正在成为科研的主体,各类创新资源逐步积累。年全社会科技投入2.55亿元,R&D经费占科技投入的比例达到了29.75%,全市人才资源数达到2.83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559人;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60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了3.38%。科技固定资产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到年,全市科技固定资产达到了1.62亿元。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在地区名列前茅,年授权专利85件,发明专利授权11件,在全省排名第8位。一批专利示范企业正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在市内成功产业化。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草甘膦副产氯甲烷用于甲基氯硅烷单体合成新工艺”项目的产业化实施,不仅使草甘膦实现了清洁生产,且在新安化工形成了草甘膦和有机硅为产品链的企业核心技术,达到了产销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草甘膦生产量。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策措施的引导,科技型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载体,与企业研发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发展。全市拥有各级企业研发机构45家,其中省级6家、市17家;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成农业科技示范点(基地)94个,新认定农业精品园20个,省农业科技企业2家,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业科技示范企业各1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机硅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中国网上技术市场分场发展迅速,有机硅专业网站运行良好,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3.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开始加快。

至年,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省级有机硅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3.67亿元,实现利税4.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92%。新产品产值完成7.7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6%。形成了有机硅、纳米碳酸钙、粉末冶金等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等医药化学品以及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覆盖农业高新技术,化工医药、建材水泥、食品饮料、冶金加工、有机农产品等产业是我市较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较强。部分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推进工业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用先进设备与先进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等产业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从模仿借鉴到集成创新,由来料来样加工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转变,提高产品档次。引进海螺等大型水泥企业,积极引导化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向医药、有机硅新材料发展,大力发展冶金加工、机械设备、电子仪表、碳酸钙及其下游产品。增强了工业经济竞争力。

4.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的有机融合。全市范围内落实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增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创新合力。有100余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全国3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建立健全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和以民办科研推广机构为主体的群众性农技推广网络。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已上网企业421家,已有40多家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与科研单位实现对接,80项企业技术难题招标项目签约,合同成交额累计2703万元。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项。2000吨/年草甘膦原粉;10000吨/年有机硅单体;离子交换法低温制碳化生产碳酸钾;特种牙膏级轻质碳酸钙;电动车霍尔调速转把系统;高含-氨基酸功能稻米产业化;1500吨/年二氢月桂稀醇和2000吨/年二氢月桂稀;草莓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推广,促进工业、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

5.科普工作得到加强,创新意识与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科普工作着力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制订了《中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协工作的意见》,健全了市、区、乡镇(街道)各级科普组织,加大财政科普经费投入,提升了科普工作水平。全社会创新意识及其文化素质正在普遍提高。创建了1个“省科普文明社区”、2个“省科普示范村”、2个“市科普示范乡镇”及9个“市科普文明社区”。

但是面对新时期的发展,市科技强市建设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源性创新仍然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模式,技术创新开放性不足。区域技术创新主要源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外源性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局限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行业间的科技合作,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协作攻关少,致使内源性、原创性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偏低,已影响到主导产业竞争力。

科技资源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高质量科技资源储备不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级科研人才及高级技术工人缺乏,科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全市的产业结构主体上尚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产品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生产方式仍占主导。我市的建材、纺织服装、五金工具、低压电器、轻工机械等行业基本属于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低端产品,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通病。极易受电、煤、油等原材料要素制约,亟需依托科技,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企业较多地尚处于初创期,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研发经费投入及研发经费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较低,研发能力明显不足。金融杠杆的资本市场利用不充分,高新技术成长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绝大多数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力度与深度。

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创新主体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产业技术层次较低,高新技术企业大都是本地企业培育提升发展起来的,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不多,且引进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受外部影响较大,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市本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数量较少,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不高,研发中心的技术力量、经费投入、科研设备等研发要素,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ping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指导方针,围绕提高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主线,以建设科技强市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加速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体,政府推动。

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强化政府公共职能,集中社会科技资源,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科研开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公共科技服务。

2、强化载体,完善体系。

培育若干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提升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功能,加快在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研发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强化科技创新载体的作用。

3、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适度集中经济与科技资源,以化工医药、建材、冶金加工、低压电器、轻工机械和五金工具、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广为主要抓手,确定一批重点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施,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以点带面,推进全市相关产业的科技化进程。

4、加强合作,注重引进。

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大院大所,拓展学习渠道,依托在杭科研力量,加速技术要素流动。融合大市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在加强外源性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同时,增强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通过科技强市创建活动,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服务体系为纽带,产学研紧密合作,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格局,力争在 年跨入省科技强县(市)行列。

围绕科技强市创建目标,查找薄弱环节,打好创强基础,到 年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⑴以企业主体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2%以上,各类研发机构65家。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

(2)全市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1.1%;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08年达到4.5%。开展一批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示范。

(3)全市人才资源数达3万人左右,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到590人左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

(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⑸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争取达到250件和150件,每万人口专利授权量指数14件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加强支柱产业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

围绕工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和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顺应国际产业地区分工的集群化发展趋势,针对我市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巩固提升化工医药、建材水泥、冶金加工、纺织服装、五金工具、电子仪表、轻工机械、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有序发展化工产业,深度开发有机硅、碳酸钙、粉末冶金等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特色产业。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

1、积极培育与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鼓励现有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民资发展以有机硅材料、纳米级碳酸钙、粉末冶金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我市有一定特色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做精做强有机硅特色产业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部产业联动,有效提升集群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引进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级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科技型企业创新培育专项,抓紧契机,培育发展一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开展对“绿色”化学化工材料、新型助剂、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进行技术攻关,发展环保技术、先进节能储能技术和新能源新光源技术开发利用的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

2、重点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重点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加快化工、轻工机械、纺织、建材、五金工具及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研发力量建设,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知识产权,向产业链的上游突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和利润率,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加强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CAX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电子商务等,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集成化,提高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信息服务机构,构筑起为企业提供产供销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科技服务质量

立足可持续发展,突出农业技术研发与先进适用技术的升级推广,加大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力度,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战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产品加工及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建设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

加大名、优、新、特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繁育和推广,着力推进种子种苗工程。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工厂化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农业生态能源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循环安全农业技术、农村和城镇林业生态及园林工程技术等六大领域的高科技农业新产业,提高农业生态质量和效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重点培育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11家。在草莓、茶叶、柑桔、水产、畜禽、干果笋竹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挥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及无公害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高科技农业、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新建各类农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培养各类农技人员1000人。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渔业,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的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积极组建淡水养殖区域创新中心,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创建一批“放心水产品”基地。重点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及其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渔业产业区。开展以冷水鱼、鲟鱼、长吻鮠、美国斑点叉尾鮰、天峡红鮰、白花、花鱼骨、“严州三江”鳊、青鱼等为主的水产品养殖、加工及集散基地建设示范推广。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推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新模式,开展现代物流优化技术、物流信息控制与管理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开展资源整合,支持新安物流、顺达物流、烟草配送等物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开展国内外物流供应链优化的引进和本土化,形成良好的模式推广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系统优化技术、融合技术、监控和管理技术。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与服务业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利用,构建共享数据库。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高全市医疗卫生、优生优育技术水平,促进人民身心健康,降低重点疾病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旅游信息资源库、发展网上旅游管理与服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以及针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实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

(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加强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再生利用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围绕能源再生和污水治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运用再生能源法实现能源再生,实现治污和生能两不误。重视生态示范市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强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建设和林业生态系统构建及恢复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在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在发展清洁生产、工业区化改造、高效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化工、建材、冶金等企业加强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积极运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五)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创新环境。

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建材、轻工机械和五金工具、纺织服装与食品等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各个突破:积极组织有能力的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支持申报建设国家、省、市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在有机硅、纳米碳酸钙、粉末冶金等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等医药化学品以及机电一体化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究中心,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供载体;组建一批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的机制,引进科技含量高、效益突出的优质项目。

(六)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和区域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提升区域产业经济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将财政对科技的引导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进一步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和规范使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切实履行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年研发经费应不低于年销售额的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3%;优化科技投入的规模与结构,提高研发经费对GDP的增长弹性。

以国家级、省级有机硅、碳酸钙等产业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为重点,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每年滚动组织实施3-5个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按照抓大扶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市本级科研项目投入力度,提高项目的技术集成度和关联度,力争在若干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每年组织40-50个科技项目开展攻关,争取每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2项以上。

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在吸引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引导企业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资助,广泛开展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积极开展面向上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活动,利用外源性的科技活动为我市的产业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七)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科技氛围。

加强科普宣传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与重点人群的科普活动,加强科普场馆建设,创新科普工作载体,增强各种大众传媒的科普宣传力度。弘扬科技创新精神,鼓励技术创新创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鼓励发明创造,引导企业和科技人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工艺,奖励专利申请,力争每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50和1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依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专利示范企业引导、政策扶持与保护相结合,重点提升我市主导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弘扬科技创新精神,鼓励技术创新创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领导,依法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充分重视科技进步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统筹,建设良好的监督机制,以保障科技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加强并切实发挥科教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领导科技强县(市)规划的贯彻实施。明确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各项考核指标,建立经常性的科技工作汇报制度和科技副职例会制度,监督落实各项任务。

重视科技法制环境建设,推进依法兴科。积极探索建立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监察、评价机制。落实好科技进步法和省科技进步条例、专利保护条例、技术市场条例、成果转化条例、企业技术秘密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将激励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措施。以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切实的措施,引导全社会的重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高素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及专利实施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落实科普法规,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为全市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活动提供和谐的法制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引入项目管理的竞争和监督机制,建立绩效优先、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采用战略性科技合作和联合招投标方式,支持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展重点科技项目研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尽快形成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要求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

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镇二级推广网络,转换机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有序、高效的科技工作运行机制。

强化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新安化工等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联建企业研发机构的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分级培育、梯度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突出产学研合作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联合共建创新载体。促使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园区为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院校核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和中介组织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三)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科技发展资金保障。

按照科技强市建设目标要求,认真落实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加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性投入和杠杆作用,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 年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5%。重点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普经费较大幅度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高新技术企业的年技术研发费用应不低于年销售额的5%,引导企业增加 经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1.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3%;优化科技投入的规模与结构,提高研发经费对GDP的增长弹性。

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支持。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中的扶植、引导和服务功能,为企业通过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融资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协调与上级部门的关系,为高新技术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资金投资,建立滚动积累、重点扶持的投入保障机制。通过重点科研项目的后补助基金,协助完成企业研发资金的融资担保,帮助企业减轻研发风险,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人才工作生活环境。

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科技人才队伍。出台和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起政策优、待遇高、服务佳、环境好的人才工作环境,构筑柔性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优秀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

通过市场化运作,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引进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培养和储备一批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掌握一技之长的高水平技工队伍。

加大人才激励的力度。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积极鼓励技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增加对优秀员工的事业、岗位、津贴、股权奖励与激励机制,切实解决“留人难”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敢于探索和冒尖,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个性、平等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崇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中国&文秘&资源网 - 您身边免费贴心的文秘专家 - 欢迎访问WwW.ZgdoC

通知书范文:有关科技强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范文给亲友.

下一篇:教育局纪检监察执行意见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工商局治理乱收费工作意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